心理諮商是什麼(三)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心理師


首先要知道你是有選擇權利的。在台灣,心理諮商或是治療從業人員因為是心理「師」經常被尊稱為「老師」,從小我們被教導要聽老師的話,服從權威。心理師有其專業但不該是權威,在諮商中我們討論要怎麼讓你過想要的生活,每個人想要的都不一樣,你才是最瞭解你人生的主人,諮商是協助你更清楚地看見盲點。

如果這個心理師讓你覺得不被尊重、反感,在你溝通過也還是沒有改善,就試試看下一個吧。在另外一個人的面前坦露脆弱的一部分,一方面有療癒的可能,但也不要忽略了有受傷害的可能,心理從業人員有專業的倫理需要遵守,就是顧及到來談者在諮商中表達內心深處的想法,這時候如果心理師利用這樣的理解,把跟個案的關係拿來滿足個人的需求,就非常的不OK,在治療當中我們是要以來談者的「最大福祉」做最優先的考量,心理師也是人肉做的,我們的愛恨情仇就是離開治療室之後自己再找督導或是治療師處理。

有時候這個心理師可能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,可是感覺就合不來,奇摩子不對,其實也不需要有什麼理由才可以換人,畢竟心理諮商已經夠不容易了,千萬不要覺得自己難搞,找到可以信任的人真的很重要。不過心理師通常也會想要瞭解是什麼地方不合,有時候可能是自己的想像造成了誤會,透過澄清反而有機會去修正自己對別人的誤解。

有些人會依照年齡來搜尋,在我們的專業領域裡,有專門做0-3歲早期療癒,學齡前兒童、兒童、青少年,成年人又分成年早期、青壯年、中年與熟齡族群,會這樣分是因為在每個階段發展的程度不同,所遇到的議題不太一樣,通常心理師也會選擇自己比較適合工作的年齡層來發展。像我從實習開始從老人跟成人工作一直到現在,依然喜愛跟大人工作,小孩就交給喜歡跟小孩工作的同行!

再細一點可以依困擾的主題來搜尋。像是婚姻問題、婆媳問題、原生家庭、憂鬱、焦慮、躁鬱、暴食厭食、感情問題、酒藥癮、心理創傷、性創傷等等,如果是在診所或是諮商中心工作的心理師,應該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自我介紹,通常也會把他們擅長的議題列出來。每一個困擾也都可以算是一個小世界,要經常追蹤新的文章、新的治療方法、有時候還會跟同儕組成讀書會學習討論,心理師除了一對一的工作之外,經常要繼續學習(只能說人世間的困擾太多,常常就會遇到瓶頸),光是靠熱情大概只能燃燒兩年吧。

我想每個人都是一樣的,如果被困擾糾纏了多年,一方面試了太多方法早已心灰意冷,一方面還是抱有一絲希望可以回到平靜一點的生活,我並不覺得心理治療可以解決所有困擾,在我所知道的科學裡,沒有人可以提供「保證會好」這件事,如果有人跟你說照著我這樣這樣做一定會好,我要請你冷靜思考一下,這個保證是要用什麼換得。最後,請大家多多嘗試,不要放棄希望,你值得活得好。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