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不是避風港

這邊說的家可能是你小時候居住的地方,有些人稱他為老家,長大開始工作後,你可能跟家人居住在相同或不同的城市,可能選擇跟家人同住或住外面。我認為找到跟家人適合的空間與距離,是每個人需要為自己做的事。

如果回家對你來說很溫暖的話,那你是幸福的人,珍惜你的幸福,有餘裕的話可以把幸福散播到世界上,很多人需要的。如果回家對你來說有很多複雜感受的話,這篇文章的內容應該會對你有幫助,這是我經常跟「家裡的事一言難盡」的案主們討論的話題,連假的前後是壓力指數飆升的時候,我待過的諮商中心在連假前後案量飆升是常有的事,待過社福單位的朋友也觀察到一樣的趨勢,假期結束了更是要好好照顧自己。

一、聆聽自己的感受。光是真正瞭解到回家面對家人帶來的壓力,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,大多數人對家的描繪是「避風港」,有人的家卻是暴風圈,是火山,是表面和諧底下暗潮洶湧,是萬丈深淵上面的鋼索。別人大概無法理解你為什麼不愛回家,不過你可以允許自己對家人有尊敬、孝順以外的感受,可能是憤怒、無奈、厭惡⋯,聆聽並允許自己有「大逆不道」的感受,身邊的朋友與社會大眾的經驗不必是你的經驗,如果對你來說回家不是一個能夠放鬆休息充電的地方,那家就不是一個疲累的時候該去的地方。

二、認可自己的感受。真心且誠實的面對自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,往往需要花一些很多時間才能慢慢接受(我自己就是那個固執又死鴨子嘴硬的人),尤其是一些邪惡又毀滅的感受,我們通常並不想這麼做,但情緒一來的時候,無法克制的念頭往往會冒出來,擁有這些念頭、感受並不可恥,接受這些感受不代表你會有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行為,情緒沒有對錯,情緒幫助我們認識我們的心理需求,如果說憤怒來自我們的一部分被侵犯了,憤怒的感覺有多強烈,可能說明我們多需要保護與捍衛自己。

三、找到適合自己的距離。當我們正視內心真實感受時,才能夠為自己做選擇。很多人會問說萬一家人不允許我拉開距離呢?反彈與抗議是一定會發生的。當我們開始嘗試拉開距離時,例如減少通電話的次數、時間、減少回家的頻率,對方一定會有反應,可能會說「你以前不會這樣」、「你去哪裡學壞的」,與其因為對方的抗議而回到原來的行為模式(順從對方委屈自己),倒不如說是在重新訓練對方如何跟自己互動,學習新的互動模式總是需要時間(很多很多的時間),而持續尊重自己的選擇能夠讓對方學習如何尊重你的選擇。

雖然以上短短的三點,看起來很普通,但是對於在崇尚「順從」、「孝順」文化的台灣,或是在遵循「聽長輩的話」家中長大的人,上面三個都不容易,但是為了自己的心理健康著想,還是練習一下吧,好處是熟能生巧,越練越上手,如果身旁的人還是沒辦法改變,至少自己的心情會順暢許多。

延伸閱讀:Meta「一書一觀點-憑什麼要大家跟你一樣」

留言

熱門文章